灵山脚下,洪水口村用长桌宴和“村晚”迎接秋天
入秋以后,西山的雨渐渐多了起来。云雾仿佛从山坳中生出,一层层爬上天空,淅淅沥沥的小雨就落入了村庄里。
9月7日,白露,星期六,在清晨的雨声中醒来,69岁的杨天敏对这个周末期盼已久。这一天,京西门头沟区清水镇的洪水口村,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庆祝活动,从中午到晚上,村民们会用美食和“村晚”歌舞,和游客们一起,共同度过这个秋日的假期。
9月7日,门头沟区洪水口村,村民和游客一起品尝长桌宴。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在山村里,开一场幕天席地的宴会
从冰箱里拿出冷冻的榆钱、甜菜叶,清洗干净,褪去冰霜的榆钱,重新泛起嫩绿的颜色。山上冷凉,野菜采摘得很晚,榆钱成熟时已经入夏,到了秋季,冷冻起来的榆钱还没吃完,拌上面粉,起锅烧火,一锅榆钱饭很快就好了。
这不是杨天敏的早饭,而是为中午的长桌宴准备的。长桌宴是村里“打拼锅”传统的演变,过去农闲的时候,几家人凑在一起,把桌子搬到门口的街道上,每家做几个菜,端上桌子,一场热闹的聚会就此开始。
这个传统何时兴起,村民们谁也说不清楚,至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那时候的人们,很难有心情围在一起聚餐。62岁的谭增记得,改革开放后,村里开始有了“打拼锅”,每年的夏秋,总会有几次,有时候只有几家人,有时候一条巷子里的人都会参加。
洪水口村是北京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位于灵山脚下,曾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村庄。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村里开始有了慕名来灵山的游客。最初来的,是市区的大学生们,他们自带干粮,住在村民的土炕上,一个晚上10块钱。后来,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他们盖起小楼,建起客房,专门接待前来灵山的游客。原本只是村民们聚会的“打拼锅”,也开始有游客加入,变成了长桌宴。村民们会拿出山里特产的食材,而经营民宿的人,则在长桌宴上,展示自家的拿手好菜。
69岁的杨天敏(左二),做了几个山里特有的小菜,供游客品尝。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灵山脚下,村民和游客同吃一桌饭
中午时分,村里新一次的长桌宴开始。谭增准备了12道菜,有鱼有肉,他希望吃过的人们,能够喜欢。
雨停了,游客们走出户外,在一条条巷子里,寻访北方山间的传统民居。尽管大部分村民的房子,都已经更新换代,但北方山居的风格,仍旧保存了下来,让这个山村,显得与众不同。
刚出锅的菜,摆上了长桌,门头沟清水镇特产的豆腐,做成了各种各样的菜式。杨天敏准备了4个小菜,都是山里特有的,自己摘回来保存的榆钱,还有地里自己种的甜菜。年近70岁,她早已经不再依靠土地生活,但依然会种一点菜,像是一种习惯,也像是特意为进山的人们准备的。
杨天敏喜欢这样的热闹,山里的村庄,总是显得很安静。路上的车辆匆匆往来,很少有人会停下来,去探寻一个村庄的故事。但在长桌宴上,天南海北的人们聚在一起,总有话题,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带着孩子回家的年轻人,沿着长长的桌子,重温家乡的味道。城市里的游客一路走一路吃,还没走到另一头,就已经吃饱了。他们停留在茶水摊前,讨论那些城市里难得的小吃和食材。长桌宴的旁边,一处山里的大戏正在上演。来自附近另外一个村庄的于克淑,带着村里山梆子戏的演员们,在舞台上演出,展示京西大山里特有的唱腔。
夜幕降临,他们用歌舞迎接秋天
一顿热闹的午饭,很快就结束了,街道被清理干净,沿着墙根立起来许多旗帜,旗帜上写着山地运动的标语,这是另外一个在村里举行的活动。
谭增收回了餐具,回到饭店,开始准备晚饭。谭增干了三十多年,如今已经轮到孩子们当主力,他在一边帮点小忙。
傍晚时分,演出即将开始,山谷里的灯光,驱散了云雾。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于克淑卸下了戏装,吃了午饭,开始准备晚上的演出。一整天的活动中,晚上的“村晚”,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于克淑和她的朋友们,晚上要演奏古典乐曲。于克淑会弹古筝,这是2023年,镇里组织村民们学习的时候,她跟着老师开始学的,如今已经能登台演出。山里演出的机会并不多,她们格外重视每一次上场的机会。
洪水口村协理员王丽雯,早早开始为村里的演出团队化妆。她们要演一个舞蹈节目,已经排练了很久。她们也曾经走出洪水口村,在其他村庄、在城市里演出。但在家门口的演出,对她们来说更重要,每一个人的妆容、服装、道具都不能有错。
演出开始前,盛装的村民,在舞台前自拍留影。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下午6时左右,云雾依然笼罩着村庄,天色也开始变暗。谭增的小饭店里,客人渐渐少了,门前的路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开始往演出场地走。谭增洗完了炖鱼的大铁锅,收拾好饭店,暂别了一天的忙碌和烟火气,汇入人潮,去看一场表演。
舞台建在一座小小的山谷中,射灯的灯光拨开云雾,把山谷照得透亮,远处的大树和房屋,随着光影一同流转,半山腰的亭子上,有人端坐其中,等待着演出的开始……
舞台上的村民们,身着盛装演出。游客里,有年轻的小学生也登上舞台,一开口,就给大家带来了京腔京韵……
丝竹声、管弦声、歌唱声,混合着台下的掌声、喝彩声,在山谷里回荡。但是转过一个弯,又变得隐约而细微,稍微走远一点,就会消失在身后。这个山村里的晚会,在热闹而又宁静中,渐渐进入了高潮。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