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氧化碳造出淀粉?中国科技创新向“新”而跃、向“产”图强

央视网消息:盘活存量,让老字号成为了城市“新名片”!焕发生机的不只是我们记忆当中的一个个产品、一家家企业,更是老品牌所承载着的那股子奋进的精气神儿。这种传承还体现在科技创新上,天津一家研究所里平均每两天就有一项新的专利产生。用二氧化碳就能造出淀粉,您听说过吗?一起去看看。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所青年科研人员蔡韬向记者介绍:“这个是我们人工合成淀粉的一个测试平台。2021年其实只是一个概念证明,最终是想走向产业化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一个工程化的测试。”

这是一片玉米地,占地3000平方米;这是一台能合成淀粉的生物反应器,大小1立方米。如果让它们进行一场淀粉合成大赛,谁能赢?答案是旗鼓相当!这是魔法吗?不,这是科学!

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里,蔡韬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不再只是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而是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像啤酒发酵一样,生产出淀粉。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成为可能。

蔡韬称:“比如说空间站、月球、火星,在这些地方我们都没办法种植庄稼,能不能用这种方式去合成我们想要的这种淀粉。”

在从未开荒的领域实现原始创新突破,成绩斐然、未来可期,但是当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15年,蔡韬和团队最初在面对这项科研重任时,是否要接受挑战,却也彷徨过。

蔡韬称:“这个课题,极大可能概率失败。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很好的成果积累,比如说文章也好,项目也好,不管是我们原单位的考核,还是到新的单位去找新的岗位的时候,都会面临非常大的问题和挑战。”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接受全新的挑战,如果失败就意味着几年的时间全部浪费,一无所有。

最终让蔡韬敢于接下这项科研重任,勇气就来自科研人员评价体系的变革。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而是以向着目标进发的过程中,每一步的科研质量和实效定成绩,让科研人员能够去做那些可能失败的前沿探索。

蔡韬称:“我们就考核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我们即使没有实现淀粉的合成,但是我们一直在解决相应的问题,依然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机制体制的改革上,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去做事情,比我更优秀的人、比我们这个工作更优秀的工作会不断地涌现出来。”

激发出年轻人的创新活力,现在在这家研究所里,平均每两天就有一项专利产生,十米多高的专利墙挂着成百上千项专利。越来越多可能让工业、制造业出现翻天覆地变革的原始创新正在涌现,助力我国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曹琦琛称:“从0到1,从1再到无穷,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也可能在我们身上能够实现,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如果没有,那至少我们也为之努力过,里面有我们的付出,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廖小平称:“一定要把你那份能量发挥出来,让它往前再走得更快一点,让下一个接力的人能够再往前走得更快一点,总觉得自己还有点能力去发挥一下的这种想法。”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