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化身“游乐场” 原来种田也可以这么好玩
今晚(22日)8时43分将迎来秋分节气,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了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忙碌。今天也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秋收画卷正徐徐展开,从东北大粮仓到江南鱼米之乡,大江南北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稻田画,传递出丰收的讯息。
丰收的色彩不仅是金黄色,更是五颜六色的。卫星视角下的稻田画,背后又有哪些新科技呢?
稻田画,顾名思义,是在稻田中创作的画作。它利用不同品种的稻谷,通过创意布局和种植技术,在田野里呈现出各种图案和形象,实现农耕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跨界组合。
登上高39米的灯塔式观景亭,俯瞰全国最大的3D稻田画。黑龙江富锦巨型稻田画勾勒出金秋壮美景象。
以彩稻为“颜料”、稻田为“画布”,农民种地也可以化身艺术家。今年这里的稻田画“唱主角”的是无人植保机卫星、自动气象站、农业机器人等“新农具”。
在辽宁沈阳这个锡伯族小镇的创意农业园里,稻田里走来了一群“新客人”:大熊猫、孙悟空、锦鲤等元素轮番亮相。
在四川成都新津,稻草不仅是秋日美景,也可以打造一座巨大的“游乐场”,让游客们乐在其中。在用稻草制作而成的300平方米找“稻”你迷宫中,散布着玉米、小麦、油菜、向日葵等“种子盲盒”,游客们一路探索,一路寻觅“好味稻”。
四川天府农博园农业产业部部长袁周平:目前,相比于普通水稻,彩色水稻的产量会偏低一些,但是彩色水稻生产的稻米,在口感上和功能上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比如说紫叶稻生产的黑米,它的花青素含量还有微量元素都会高于普通稻米,价格也可以达到普通稻米的两倍以上。
在成都天府农博园,目前引进展示水稻新品种144种,其中杂交稻122种,常规稻22种;在江苏无锡,稻田画里还“长”出了一个国家级种业实验室。
浙江大学无锡锡山现代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博士团服务队队长汪庆:到目前为止已经审定了18个水稻品种,在国内各个地方种水稻的生产区都有推广种植。
稻田变彩画的背后,更有散田变整田的新气象。在全国首批土地延包试点之一的安徽省宣城、淮南等主产区的稻田画,就扎根在高标准农田里。
安徽寿县安丰塘镇稻田画制作者潘申东:事实上,小田变大田,增加的不仅是土地的有效使用面积,还可以大大增加农机的使用率与作业效率。想象一下,依托稻田画,这里的每个村庄都要做色彩规划与设计,到那时这里将是怎样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水稻“种”上云端AI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
人脸识别已经很常见了,但是,稻脸识别,您见过吗?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的镜头,走进武汉大学科研团队的实验室,看看种上云端的水稻,是如何实现稻脸识别的。
今年年初,武汉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全国首个针对水稻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连续两个生长周期的全过程实践和观测,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应用推广。简单说,给水稻拍张照片,后台的视觉大模型就能判断水稻生长的关键信息。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智慧水利系主任史良胜:操作非常简单。农民下载完水稻智脑App之后,只需要点击拍一拍,将他们家的稻田的照片拍一拍,输送到云端,5秒以内,云端会自动完成水稻的生产指标分析。像水稻的生育期、它的病虫害的情况,叶片氮的情况现在是3.84%,代表这地方水稻的氮肥是比较充足的,不需要再施肥。
这么聪明的大脑从哪里来?专家介绍说。秘密就在头顶的天空。依托武汉大学遥感领域的专业优势,2023年5月发射了国际首颗集遥感成像、气象探测和水利应用一体化的卫星。它“穿云透雨”全天候的监测视角,让水稻AI的感知网络更丰富。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支部书记副主任查元源:通过无人机地面的智能监测杆和人为监测的手机App拍照得到的相关参数传递到卫星当中去。既可以大面积地观测到灌区的耗水和作物长势的情况,又可以做到精准度的提高。
连续监测汇总后的海量的数据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不断地训练,视觉大模型背后的几位“大师傅”功不可没。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智慧水利系主任史良胜:一方面是来自于农业学家掌握的科学知识,创立的时候我们大概给它输入了2亿个参数,通过农学知识去训练这个模型。另外一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户的经验,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去调教这个模型,让它变得更智能。
目前,这套聪明的水稻AI系统已经在湖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江汉平原逐步铺开,覆盖面积已达16万亩。未来他们的目标是建立起湖北乃至更大区域、更多范围内的农田智慧驾驶舱,为农民种地提供更多便利。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智慧水利系主任史良胜:水稻AI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支持农民进行科学种田。我们想用AI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让中国的农村更加美丽。
我国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当前,秋粮即将进入收获高峰期,这也意味着我国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我国粮食生产按季节分为夏粮、早稻和秋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今年我国夏粮大获丰收,达到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增产72.5亿斤,是近9年里夏粮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今年夏粮呈现出面积稳、单产提升的特点。各地良种、良田、良机、良法紧密结合,有利助推夏粮丰产丰收,小麦亩产提高10公斤,增产幅度达2.6%。
早稻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二季,今年全国早稻面积7132.2万亩,比2023年增加32.5万亩,增长0.5%,亩产395公斤,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560亿斤以上,总体保持稳定。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秋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目前,西南地区中稻、玉米正处于收获高峰期;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长江中下游中稻、南方双季晚稻也将在10月上旬陆续展开收获。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