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越来越难还了?

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越来越难还了

你经历过手机马上就要没电的焦虑时刻吗?调研数据显示,人们并不是等到手机电量还剩个位数的时候才充电,而往往是在手机还剩20%到30%电量的时候,就开始焦虑充电的事。在依靠手机内的各种APP所建立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和社交网络背后,人们与其说被手机捆绑,某种意义上,也是被电量捆绑。这样的需求催生了遍布大街小巷的共享充电宝。其覆盖率甚至超过了共享单车,大到一线城市,小到一些村镇,都可以看到诸如美团、怪兽、街电等品牌的身影。但行业发展近十年,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充电宝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归还起来却变得越来越不方便。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充的是电,实际上充的是教训——每个教训价值99元。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还充电宝的一百种姿势

「咔」的一声,把美团共享充电宝塞进机箱里那一刻,周晓若心想「糟了」。

今年5月7日,北京王府井一家百货商场里,立在周晓若面前的这台近两米高的机箱,像一个「充电宝黑洞」。它明明是一台街电的立式四十孔共享充电宝机器,里面却错插着九个「美团」和两个「怪兽」。由于错误归还的充电宝太多,这台机箱更加充满误导性。

当天就在周晓若身旁,一位带着女儿的父亲同样还错了。两人试图将充电宝拔出,但它已经被牢牢锁死。他们只能中断各自的逛街行程,站在一边,在手机小程序上向街电和美团的客服求助。结果很糟心——街电客服说无法帮助取出,美团客服非但没有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还要求周晓若赔钱。

按照市面上普遍的99元一个的共享充电宝买断价格计算,这部插了11台别家充电宝的机器,已经吞掉了上千块钱。

王府井一家商场里的充电宝机箱

每一个还错的充电宝背后,都是一段尴尬的故事。当你扫下共享充电宝的那一刻,所有的便利很可能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404万个,是5年前的5.4倍。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共享充电宝越来越难还了。

有的是归还点太少,有的是已经放满没位置,有的是店铺关门还不上,有的是压根找不到地方……还充电宝变得像捉迷藏一样。有人拿着手机,对着导航,几个小时下来,微信步数已经刷了两万三千多步,但仍看不到机器上有空余插槽,只能吐槽,「你以为你充的是电,实际上充的是教训。」

今年2月,陈雨柔就花钱买了个教训。她在福州市的东百中心逛到手机没电,在商场7楼借了一个「小电」,逛到了三公里外的宝龙广场,他准备在那儿归还。

还充电宝的过程像是一场体罚——按照导航,她先是跑到负一楼,机器坏了;又跑上四楼,找了一圈儿没找到;接着又跑到二楼,二楼的商家说没摆这个牌子;然后她满楼大范围搜索,好不容易看到一台「小电」,结果机器塞满了;最后又跑回到负一楼——那家店地图上显示极远,所以她一开始没考虑去,没想到地图显示错误,实地走下来,「其实就在第一家店隔壁」,给她气坏了。

她飞速把充电宝塞进去,时间定格在1小时29分,扣费7.5元,「好险,再多耽误一分钟就不是这价了」。

陈雨柔一番折腾后,在1小时29分时还上了充电宝。

归还时地图定位不准——不止陈雨柔有这样的遭遇,更可笑的情形出现在北京什刹海,8月25日晚上,一位女生一边喊着「啊啊啊要超过一个小时了」,一边沿湖疾走,寻找能归还的地方。这天是周日,后海人挤人,点位与点位之间隔着几十到数百米不等,找起来极其费劲。奔波了几十分钟后,她找了很多点位,机器都被塞满了。而两处仅有的标着「可归还」的美团充电宝点位,地图直接定位到了水里。

那一刻,面朝着夜色下的什刹海水面,她呆站了十几秒钟。最后,她决定跟两个朋友一起,打车到两公里外的一处商店里归还。

两个充电宝定位到了水里。

在急需充电的各类场景中,旅游景区是被「体罚」的高发地带,也往往是最难还的地方。

去年10月,一位去南京旅游的男生到钟山风景区,刚走到中山陵山顶,结果手机没电,借了一个「八借充电」,等到下山才发现没地方可还。

「本来是去旅游,结果一整个下午都在找哪能还充电宝。」他把遭遇发到社交平台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还有一位女生,为了归还,第二天不得不又去爬了一趟中山陵。充电宝没充上多少电,人已经被累得「电池电量低」了。

如果去的是更高的山,归还之路将更加令人绝望。

比如泰山上的共享充电宝,不光海拔高,点位还很稀疏。一位男生就有过痛苦的回忆,他在去年10月去爬泰山看日出,在半山腰租了个充电宝,看到山顶也有归还点,于是奋力爬到山顶。结果山顶的槽位都塞满了,他不得不漫山地找,爬山之旅变成了几个小时的寻「宝」苦行。「泰山之行,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壮美的日出,而是糟心的充电宝。」

看泰山日出的人图源视觉中国

「我用它的电,它吸我的血」

手机的电池容量,跟不上使用者耗电的需求。电量见红的焦虑,正无差别地袭扰着每个人。

《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主流机型电池的平均容量已达到4962mAh,只要重度使用5个小时,电量将仅剩13.1%,进入到迫切需要充电的阶段。而如果一个人一天用10个小时手机,单日所需电量将产生2571mAh的电量缺口,在公共场所,共享充电宝的出现,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最开始面市时,共享充电宝的计费是每小时五毛钱,然而几年光景,计费标准却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成了最新的「价格刺客」。在北京的很多商圈,共享充电宝每小时4-5元的计费已是常态。就连计费方式也极为混乱。

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同一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在同一个地区计费方式会相同。但事实却是,不用说不同省市、城区的计费方式不同,甚至同一个商圈之内,哪怕方圆几百米,计价也可能都不一样。

以怪兽为例,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区,显示有约20台该品牌的充电宝设备,一家烤肉店内共享充电宝的计费方式为每30分钟1元,而几十米外的另一家铁板烧店内的计费方式为1小时4元。价格差了一倍。

而且,各家共享充电宝都存在一些「黄金点位」,因人流量大,充电不方便,定价更高。美团的一名共享充电宝的招商人员介绍,他这边定价最高的一个代理商,把充电宝摆到了泰山上,定价每小时10元,「虽然只有30台机器,但他每天的租借率很高,主要面对泰山上看日出的人。」由于这个点位太过「优质」,工作人员还给这位代理商提供免费的补宝服务。

但这个价格还不是极限。在多家主流充电宝公司小程序上查询,可查询到的最高定价是安放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搜电品牌,每小时20元。

安放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充电宝价格

还有的点位,由于设置得过于偏僻且稀少,以至于一旦借出,原来的机器一旦满了,附近就没地方可还了。比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下面一个偏远镇上酒店的充电宝,4块钱一小时,最近的归还点在一百公里外的佳木斯市区。

不光单价不一,计费标准还有一个「坑」。街电充电宝招商部的一位员工明确说,「现在很少有人会掐着59分钟归还,充电超过一小时,哪怕超过一分钟也会按两个小时计算。」

它似乎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在不停「算计着」消费者。比如,有的人扫码之后充电宝没弹出来,但钱照扣不误。一位河南的男生,今年7月3日扫完码,等了三分钟也没看它弹出来,「原以为不会收费,也没提示我已经在扣费中,最后却收了我72块钱。」

还有的人归还了之后依然还被扣费,扣到最后,金额就直接到顶了。一位浙江的女生在8月16日下午3点左右,在丽水站借了一个来电充电宝,上火车之前她尽管已经归还了,但还是在五天后被自动扣款了199元。而在网购平台上,一个5000毫安的充电宝,多个品牌的售价只有几十块钱。

所以,就连脱口秀演员也把共享充电宝写进了自己的段子——「共享充电宝太可怕了,我用它的电,它吸我的血。」

更为奇葩的是,收费越来越高,充电速度却原地不动。武汉的上班族刘伟借过一个充电宝,坐在餐厅边充电边玩手机,充了一个小时,手机电量反而比充电之前更低了,「充了个寂寞。」

作为IT发烧友,刘伟用设备专门测试了市面上几家共享充电宝的输出功率,「结果都是5V/2A左右,这充电速度堪比绿皮火车」。他搞不懂,这年头所有手机都已经支持快充了,为什么共享充电宝的充电速度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

图源视觉中国

反抗者与沉默的大多数

如今,人们基本不会因为几块钱的得失而产生焦虑,甚至愤怒,但共享充电宝做到了。

有些经历了糟糕体验的消费者也不会甘愿当冤大头,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反抗。

7月底,在重庆逛洪崖洞的肖茉莉,可能是少数的把归还错误的充电宝成功取出的人,为此,她一直折腾到凌晨。

事情始于她借了一个「街电」充电宝,回到酒店楼下的时候,看到门口摆着两台机器,分别是美团和怪兽,但没有街电。「作为带娃特种兵,一天已经累晕,我心里还在想着这两个名字,手却自动地塞起充电宝来,超级丝滑就进去了……」

她先用睫毛夹和小镊子夹了好久,结果充电宝却越陷越深。最后她网购了双面胶和强力胶,「我先用双面胶粘到稍微硬一点的纸壳子上,塞进去粘住充电宝,然后也粘住另一面,等粘牢了,用力一拉,充电宝终于被拉出来了。」

在重庆,肖茉莉用这样的方法成功取出被误还的充电宝。

而对于明明已经归还,却仍被扣费的情况,在社交平台上,「饭桶胡不倒」的经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维权教程。

今年4月21日下午3点,她在长沙的一处地铁站借了一个充电宝,结果充了一会儿就没电了,便开始找地方归还,结果连跑三个站点都发现还不上。她马上联系客服,申请暂停计费24小时。

在终于找到可以归还的地方之后,由于过程太过漫长,她还拍了一段视频。哪知道两天后,平台说她没有归还成功,还扣了她99块钱。

「我在火车上跟平台申诉,平台会抛出几个你压根不可能注意的问题,比如归还的地址、归还到了第几个槽位、几点几分归还、柜机编号等细节。」当时她拍下的归还视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归还地址、槽位、时间视频里都有,唯独就是柜机编号还搞不清楚。

好在,她又在视频里发现了旁边酱板鸭店招牌上的老板手机号,而充电宝机就立在他的店旁边,「感谢这个老板,我麻烦老板帮我拍了号码,一次没清楚,他又拍了第二次。」

在跟平台争论三个小时之后,她终于维权成功,收到了退款。「如果我没办法给出证据,只能自认倒霉。」她说,大部分人归还充电宝时根本不会去记录这些细节。

而对于那些被折腾到情绪失控的人,最后只能用更极端的方式发泄怒火。一位广东的女子,归还充电宝的经历还上了热搜。今年5月27日,她借了一个「来电」,结果归还时,前后加起来跑了五十多公里路程,都没有找到一个有空槽的机器。

最后,一怒之下,她把共享充电宝给砸了。

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中层樊浩,家里放了三个共享充电宝,都是一时间找不到归还点而「买断」的,从99元到199元不等,实在浪费不起那几个小时的时间,只能花钱省去麻烦。樊浩算过一笔账,按时薪来算,自己一小时能赚100多元,如果归还充电宝要花上三四个小时甚至更多,实在不划算。更重要的是,客户的订单、上司的认可,这些都不是买充电宝的损失可以衡量的。

樊浩说,如果没有这重重麻烦,他还是会想着第一时间归还,因为共享充电宝绑定的是每个人的信用。某种意义上,这是通过抵押每个人的信用,来换取暂时的使用资格。「但我感觉,好像他们(商家)早已做好了让你买断的准备,不想让你还。」

信用是商业世界的基石,这个信任本应是双向的,然而,随着行业乱象的逐渐加剧,很多人使用共享充电宝的糟心程度和时间、经济成本损失,已经远远超出「情绪稳定」的范畴。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共享充电宝」为关键词的投诉条目有两万六千多条,除此之外,投诉「充电宝扣费」现象的,也有超过五万条,这些投诉量均超过了共享单车的一万多条投诉,也超过了网约车的一万七千条投诉。在这些投诉中,计费问题是反馈最多的问题之一。各地的消费者协会公布的黑榜中,多家共享充电宝也是被点名的常客。

来电科技的创始人袁冰松,曾在2023年11月公开表达过,「在业内,平均是每50单,就有一单这样的(归还失败)情况出现,尤其现在很多大型公司,每天200多万单,按照这个比例,你想想看,这个客户投诉会有多少」。

而在数据面前,这些都是冰山一角,权益受损而没有投诉的,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图源视觉中国

夺「宝」大战里的玄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分析,按照增速,预计2026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数量将达到6.1亿人。

行业中一位资深从业者介绍,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头部企业生产一个充电宝的成本约为六七十元,杂牌的更便宜。「这就是为什么商家不怕你花99元到199元买断的原因,这是最直接的赚钱手段。」

32岁的张伟如今在山西专门从事铺设共享充电宝的业务,在这一行已经干了五年,「共享单车的使用寿命据说能达到三年,但共享充电宝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只能有一年左右。」张伟说,共享充电宝的寿命主要取决于里面的5000毫安的电芯,这也是它主要的成本部分,「如果电芯老化了,这个充电宝直接就没法用了。」

一般来说,比较好的充电宝电芯能做到充放电300次,品质次一点的,可能只能有180次。「在比较热门的租借场景,景区和KTV之类,有的充电宝一天能用好几次,这样几个月下来就不行了。」

由于许多充电设备直接铺设在户外,长期受风吹日晒雨淋,还有的位于油烟味比较大的比如烧烤店、火锅店的店内,设备损耗速度要更快。而电芯的老化,会直接导致充不进去电,或是充一会儿就没电了的现象,影响用户的体验。

张伟如今同时给四家共享充电宝铺货,俗称BD,也就是做地推。他把四个不同公司的共享充电宝码成一摞,指着它们的底部说,「你看,它们全都是依靠底部的金属片接触进行供电,一旦这个金属片氧化接触不良,就算是还了,也依然会显示没有归还,在后台持续计费。」

张伟建议,归还之前,最好把充电宝底部的金属片区域擦一下。

至于让大家广受困扰的归还定位不准的问题,张伟说,这也与其硬件构造有关。他曾经拆开过共享充电宝的充电站,研究过其中的构造。其中,所占空间最大的部分就是充电仓,每个充电仓都依靠一个磁性开关锁住充电宝。而充电站的定位模块,则依靠一张4G物联网的电话卡,「有的地方比较偏远、信号弱,有的可能受潮损坏,都有可能影响到定位准确性,还有的,比如商场这种多楼层、室内的地方,定位精度也比较差。」

一个现实是:商家为了压缩成本,在共享充电宝这项公共基础设施之外的配套服务上,投入很少。

张伟在这个行业干了五年,他的感受是,充电宝商家及平台因为诸多乱象,正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而行业内部,也正在经历从红利期的高速扩张,到现在的急速衰老。如今行业内极度内卷、恶性竞争比比皆是。

由于各家产品都差不多,共享充电宝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优质点位之争。抢地盘的故事与事故,与曾经共享单车行业的情况如出一辙。

北京的五道口地铁站,曾是著名的共享单车淤积点。这个号称「宇宙中心」的地方,有着几乎全北京最优质的点位,也让各家公司扎堆投放。最密集的时候,出地铁口看到的是一片各种颜色共享单车,绵延数百米,以致于有时候都没法骑出去。各家公司为了抢地盘,早期还出现了某公司把竞争对手的单车批量扔到沟里的情况。

更为小巧的共享充电宝投放,会出现一家店同时拥有四种品牌的情况,这也加剧了冲突发生的几率。

「高端」的商战总是显得那么朴实无华。在四川开餐厅的刘敏,在店门口相同的位置并排摆了小电和美团两台充电宝设备,最近她发现,两家的运维人员经常上门互相拔对方的电源线。

拔掉之后,设备会在管理平台显示已断线,但消费者是不知情的,哪怕还了也不会停止计费。所以作为店老板,刘敏不得不频繁帮它们接上。

不光是拔电源线,补充充电宝也有猫腻。珠三角做共享充电宝代理的刘先生透露,「如果一台机器充电宝塞得太满,导致无法归还,用户会投诉,投诉多了商家肯定会把我们共享充电宝撤了,所以我们会尽量保证充电宝留几个口用来归还。」但刘先生也说,「有时竞争对手会把充电口塞满,故意让人无法归还。」

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家超市内,一家小店门口摆着至少三个品牌的充电宝。

钱究竟流进了谁的口袋?

从2014年「来电科技」推出中国第一台共享充电宝算起,这个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商战,伴随着资本涌入和不断洗牌,如今至少有五家头部公司活跃在市场上。其中包括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街电与搜电合并后的「竹芒科技」,还有稍晚杀入这个市场的美团,以及「小电科技」等公司。《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前五大品牌占比为96.6%。

竹芒科技董事长梁凯在一次专访中提到了这个行业的火热。「我们公司2017年11个人,2018年营收突破上千万,2019年净利润突破7000万了,2021年一天的订单有300万个。」他总结说,「感谢竞争对手的盲目扩张,它把这个行业给带热了,资本也把这个行业炒热了。」

行业早期,普遍使用的是围城圈地换取市场规模。到了现在,行业高度集中,格局基本确定,自然就从规模导向变成了盈利导向。

小电科技的招股书中也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服务平均每笔订单的价格(不包括免费订单和99元或以上的订单规模)分别为1.3元、2.3元、4.1元、5.3元,并预计于2025年达到8元。

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钱究竟流进了谁的口袋?

简单来说,共享充电宝的利益分成可以分为三部分,被(产品)公司、代理商和点位商家三方来分。一般的,100块钱充电租金,公司要收取10%到15%的成本,剩余的部分,还要被代理商扣除一定比例的钱,叫做运营成本,而最后剩下的部分,才要与商家谈分配。

一名充电宝招商员工发来的收益分成图

比如,怪兽充电的一名招商人员就表示,「点位商家同意摆机器之后,代理商给商家一个小程序,对方每个月都可以提现。但这之前,代理商可以设置一个运营成本,比如设置50%的运营成本,每收100元租金,代理商可以提前抽走50元,再拿剩下的50元来和商家分成。「哪怕商家要七八成都可以。」

哪怕跟商家谈的是分出去七八成,代理商依然能赚到比商家更多的钱。

乍一看,好像代理商的分成比例最大,但是隐形的「偷单」模式来了:共享充电宝公司会更早下手,悄悄扣掉一些用户的流水。来电科技的创始人袁冰松就曾公开爆料,「行业里基本都会偷单,比例在15%左右,狠一点的能偷50%。」

行业的红利期早已过去,当下的经济形势,让逐利更加动作变形,对于一些刚刚才加入的中小型代理商来说,原本以为稳赚不赔坐等收割的行业角色,却也变成了韭菜。

26岁的张程是杭州的一名上班族,他对共享充电宝感兴趣,完全是出于想搞个副业。「哪怕每天能赚出一顿早饭和中饭钱,我就知足了。」

2024年2月底,他在某品牌的公众号上了解到共享充电宝的代理项目。加了销售人员微信,咨询过后,他计划先引进30台设备,平均每台设备500多元。结果付了钱,等待收货的过程中,该品牌的售后人员与他对接,问他是否知道这个设备是翻新二手的。

张程一下子蒙了。「我认为自己被骗了,因为销售从未提过这个东西。」后来他去各种平台反馈,包括12315、当地的市场监管局,甚至还咨询了律师准备起诉。后来折腾了两个月,最后双方达成的退款方案是,同意退款,但需要各出一半运费,同时,张程还需要出运输时的包装费。

「这两个月我基本上什么工作也没干,觉也睡不好,最后钱没赚到,算上运输费包装费,还赔进去1000块钱。」

在实际调查中,一些品牌的话术也足够让人心动。三家公司给出的入门级投资方案是:最低三万元投资,一次性购买30台以上的设备,然后就可以享受「坐在家里数钱的快乐」,「月入大几千,六个月回本」。

但在这个颇为激动人心的沟通过程中,因为设备老化而出现的维修成本却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实际上,我们得到的一份某品牌的「渠道柜机维修报价单」显示,一台大柜机的电路板损坏、无法在线、外观损坏、仓口损坏的维修价格都在250元到300元之间,而小柜机的这些损坏维修费用也在105到150元。

一家共享充电宝公司的员工发来的收益图

乱局与「自律」

资本把这个行业炒热了,但内卷也把自己给卷崩了。

根据《时代周报》的报道,曾经生产出中国第一个共享充电宝的「来电科技」,作为共享充电宝行业「一哥」,目前迎来了至暗时刻。比如,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关于来电科技已倒闭或即将倒闭的传闻不绝于耳。而由于多个诉讼案件缠身,该公司已多次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失信被执行人。

另一面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投诉反馈率最差的情况是:归还充电宝之后仍然被一次性扣款199元,而个别公司对这一类投诉基本没有任何回应。

某种意义上,这些无故被扣199元的人们,也像极了那些再也追不回押金的「小黄车」用户们。

人们在等待更规范的行业规定,来约束易借难还、计费陷阱和定价过高的乱局。

而面对这种乱局,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用自律公约进行规范的城市。

本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正式推出全国首个《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自律公约》对充电宝计价时间进行了统一,一是充电免费时长统一为5分钟,租借充电宝5分钟内归还不计费用,二是缩短计价时间单位,计价单位不超过半小时。

当天,街电、搜电、来电、倍电、怪兽、美团、瞎充等7家共享充电宝都签署了自律公约,涉及近20万个点位。如今,按照各家小程序的地图显示,深圳的共享充电宝如今的确都是按照半小时计费,并且有5分钟免费租借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深圳可能算是全国共享充电宝最「自律」的城市。

可吃过亏的苏东,对自己的「自律」就是,在网上买一个6万毫安的超大容量充电宝,每天放在书包里,像是背了一块砖头。他专门做过实验,这个充电宝充满电的情况下,能把自己的手机反复充满12遍。唯一的遗憾,可能是「砖头」不让带上高铁和飞机。

被困在共享充电宝里的人们,痛点被网红博主以一种近乎于行为艺术的方式展现。「手工耿」就曾做过一个2700万毫安的超大型充电宝,他打造出一块比防盗门还大、还厚的充电宝,里面的电芯用的是新能源汽车里的电池,这个大家伙不仅能同时让几十部手机共享充电,还能给大型家电供电。

由于体积过于巨大,手工耿拿一根麻绳,像纤夫一样,躬身拉着这块巨型充电宝走过乡间小路,走向河边,一边用充电宝给电视机和洗衣机供电,一边钓着鱼。

这或许是人类距离充电宝焦虑最遥远的时刻。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手工耿和他的巨型充电宝图源微博@手工耿视频截图。

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越来越难还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