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 正在重走智能手机的老路

智能汽车,正在重走智能手机的老路。

当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超过50%后,市场将经历怎样的变革?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正在加速,并向中低价位车型下沉。

过去,20万元以上的车型才会搭载较为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而如今,像小鹏MONA M03这种售价在11.98万到15.58万元的车型,也搭载了不受限于城市和地图的高阶智驾系统。新车发布后短短一小时,订单量就突破了一万辆,而48小时内预订量达到了三万辆,反映出市场对智能化平价车型的强烈需求。

不仅是小鹏,其他品牌也在推动智能化技术的下探。宝骏云海以12.18-14.58万元的预售价格进入市场,主打高性价比,且标配高阶智能驾驶功能;长安深蓝S07则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售价控制在20万元以内;而埃安则推出了搭载激光雷达的520版,价格比650版便宜了2万元,仅16.98万元。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高阶智驾下沉至15万元市场

过去十年,智能驾驶技术经历了从最初的营销噱头,到成为用户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的转变,并逐渐从高端市场走向平价车型。

在造车新势力崛起的早期,市场上曾涌现出超过300家新造车企业。然而,最终只有少数公司成功突围,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各自独特的战略定位。

以几家头部新势力车企为例,蔚来聚焦中高端市场,通过优质服务实现品牌差异化;理想则在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上做出突出贡献,展示电动技术的优势,并对标传统燃油车;相比之下,小鹏的核心策略是智能化,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直接对标特斯拉。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智能驾驶更多被视为营销亮点,消费者并未真正将其作为购车的决定性因素。但随着华为的入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逐渐成为影响用户决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30万元级别以上的车型中。

至于原因,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过去智能驾驶未能进入购车决策的前三要素,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他称,高等级智能辅助驾驶,比一般仅仅提供ACC的智能辅助驾驶大概要贵五万块钱。

智能汽车 正在重走智能手机的老路

长安深蓝S07,配备了华为乾崑ADS SE版,采用主视觉方案 | 图片来源:深蓝汽车

目前,智能驾驶技术正迎来重要的转折点,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从小鹏MONA M03、宝骏云海和长安深蓝S07等新车型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了取消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的方案。这不仅降低了高精地图的许可和维护成本,也减少了激光雷达的硬件费用。

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激光雷达的成本虽然在过去几年显著下降,从数万元降至大约四千元一颗,但依然比摄像头方案昂贵得多。以特斯拉为例,其摄像头硬件成本仅为200美元,低于激光雷达的成本。

另一方面,2024年初,特斯拉推出FSD V12,验证了端到端AI能提升自动驾驶的能力和体验。随后,小鹏汽车和华为等国内企业迅速跟进,实现了端到端智能驾驶方案的量产应用。

对于L2辅助驾驶来说,核心是低成本和通用性。而端到端、数据驱动结合大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能够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并提升通用性,对用户体验和技术迭代都有很大帮助。这种模型不再依赖复杂的代码规则,而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使车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应对复杂的驾驶场景。

再有,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购车习惯也在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智能化是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智能化程度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的重要性逐年上升,从2021年的第三位提升至2023年的第二位。位居首位的是配置和性价比。

智能化2.0时代来了

当智能驾驶进入15万区间,会对智能汽车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在硬件领域,早期通常依靠高毛利和高价位的产品来建立技术体系和市场地位。然而,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成本降低,智能汽车将向更大众化的低价产品延伸。与此同时,软件技术可以在高端和低端车型之间复用,有效分摊研发成本,实现规模效应。

以手机为例,2011年,小米初代手机发布,以1999元的价格提供旗舰级性能,迅速引爆市场。当时,虽然智能手机已成为趋势,但尚未全面普及。

真正推动智能手机普及的是2013年红米手机的问世,799元的价格让智能手机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时的「国民手机」。第一代红米手机的销量达到4460万台,推动了低端山寨机的淘汰,并加速了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

这一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销量的增长,更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奠定了用户基础。随着智能手机使用门槛和成本的迅速降低,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后来的移动端APP生态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助力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智能汽车 正在重走智能手机的老路

小鹏MONA M03将智能化带到10-15万细分市场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路径与智能手机有着类似的阶段性。汽车行业的智能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尤其是2024年,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使得汽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逐渐演变为一个智能移动空间。

1 智能汽车加速普及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15万元区间渗透,将带动整个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创新与竞争。小鹏MONA M03等很好地利用了智驾这个差异化,得以在 10 -15万级别建立竞争优势。目前,小鹏MONA M03已成为市场爆款,将有更多厂商跟进,这将加速智能电动车的普及。

即便在电动化时代取得了领先地位的比亚迪,也在智能化的竞争中面临新的挑战。比亚迪智驾负责人杨冬生表示,智能驾驶已经成为他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比亚迪计划在两年内实现中端及大众车型搭载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甚至推动10万元以下的车型也具备这一功能。

2 智能产业链升级

这种从高端逐步向中低端市场扩展的智能驾驶,不仅加速了产业链升级,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汽车厂商的重心逐渐从硬件制造转向软硬件结合,促使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的融合加速。

这也意味着,地平线、卓驭等国产智能供应链将受益。此前,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发布了成本仅7000元的城市NOA方案,通过硬件性能的极致压榨与算法优化,加速智能驾驶的普及;地平线也发布了面向全场景NOA(导航辅助驾驶)的旗舰版征程6P,硬件系统成本已降至1万元以内,较行业水平降低了50%。其征程6E方案则支持5000元以内的高速NOA硬件系统,基于7V3R系统,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

智能汽车 正在重走智能手机的老路

小米汽车的车机生态 |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3 汽车应用生态形成

智能汽车的未来,不仅是硬件技术的提升,更是软件能力与应用生态的深度融合。

如今,随着汽车逐渐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用户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也开始延伸到汽车中。智能化竞争已不再仅限于硬件配置,软件生态,特别是操作系统、娱乐、社交和移动办公等应用,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其中,操作系统作为智能汽车生态的核心环节,开发难度高、成本巨大。然而,诸如小米、华为和魅族等企业,依托其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积累的经验,迅速在智能汽车领域崭露头角,并发挥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车载操作系统有可能催生全新的生态应用,而不只是现有手机生态的简单复制。目前车机系统的常用功能,如语音助手、导航和音乐,依然带有手机系统的影子,但随着智能汽车的持续发展,这一领域有望突破创新,打造独特的汽车智能生态。

面向未来10年,车企必须加速转型。那些无法跟上智能化和生态系统建设步伐的车企,可能会陷入与早期智能手机市场中低端「山寨机」类似的境地,逐渐被市场淘汰。智能化和生态系统的建设,将成为车企能否在未来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 -